珠海本土网,每日更新最新珠海新闻! 收藏本站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国内经济 >

谨防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还魂计划经济论 你需要远离以下工作

标签:可以 如果 取代 计划经济  日期:2017-12-28 08:33
我指的计划经济不是那时候苏联的计划经济,我指的计划经济不是那时候苏联的计划经济,计算机和市场,计算机,来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技术,生产资料的相关供应商,这时候就需要4A公司了,或
在上周五“亚布力论坛·天津峰会”演讲上,杨元庆提出“计划经济可以在智能时代成为现实”的观点。

他原话是这么说的:供应链的智能化将有望实现工序平衡,使得按需生产、按需供应成为可能,也许未来在智能化的时代,计划经济才真正可以成为现实。

既马云的“计划经济”与刘强东的“共产主义”之后,杨元庆又提“计划经济”。

马云的“计划经济”是在2016年提出的,他原话是“我们在过去的五六十年,大家认为市场经济要比计划经济好很多。但我个人觉得,未来三十年,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将会被重新定义”。

马云在今年年中一次演讲中解释称,“我指的计划经济不是那时候苏联的计划经济,也不是中国刚开始的计划经济”,并表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最大的差异是,市场经济有一只无形的手,我想问大家,如果这只无形的手你愿意摸到,你愿意做计划吗?”

刘强东的“共产主义”,则是今年1月接受采访时,乐观表达对AI在未来重要地位的预期所用。他原话是,“通过这两三年我们的技术布局, 我突然发现其实共产主义真的在我们这一代就可以实现。因为机器人把你所有的工作做了,已经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政府可以分配给所有人,没有穷人和富人,所有公司全部国有化了……没人再为物质去工作,大部分为精神,为感情去奋斗。”

部分媒体最喜欢干得事,就是脱离开一段话的语境和背景,单拎出来其中一句加以放大、甚至扭曲原意来制造“冲突”和“戏剧效果”,以求得霸屏效果。

马云通过肯定“计划经济”来表达“大数据让市场变得聪明”,并触碰“政治不正确”的点引发争议,客观上让这些观点有了更好传播。但看他原话,并没有为“计划经济”还魂的意思;他甚至特别强调“我指的计划经济不是那时候苏联的计划经济,也不是中国刚开始的计划经济”。

刘强东也是类似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他们那代人的表达方式。

但杨元庆不同,他不仅在说“计划经济”,而且用了“按需生产、按需供应”这样的词汇。

事实上,早在20世纪20-40年代,西方就曾对计划经济进行过一场大论战,核心议题是计划经济能否进行合理的经济计算。论战双方是马克思主义者兰格,以及奥地利学派的米塞斯和哈耶克。

米塞斯在1920年发表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计算》,成为该论战导火索。他认为中央计划既无法确定某种产品是否符合社会需求,也无法计算其在具体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原材料和劳动,因而企业经济活动和管理行为不可能符合经济的原则 —— 所以帕累托和他学生巴罗内所提倡的,用中央计划模拟市场的方式,来解决劳动和生产资料等要素耗费的计算问题,是行不通的。

1936年到1937年, 兰格撰写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长文,对米塞斯的观点提出挑战,并提出了竞争社会主义的解决方案即兰格模式,即用“试错法”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 中央计划局采用试错法,模拟市场机制,决定生产资料的价格,从而使供求得到平衡,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米塞斯已投身方法论研究,不愿进一步参与论战;于是哈耶克接棒、于1937年发表《经济学与知识》,提出计划经济不仅缺乏价格,更缺乏处理分散信息的机制以及激励机制,这一点难以反驳。

待1944年哈耶克出版《通向奴役之路》后,这场论战基本结束了。

但在计算机发明及应用到经济管理之后,兰格又发表了《计算机和市场》,称如果重写30年前那篇论文,他会提出通过计算机而不是试错法,来求解“帕累托一巴罗内方程”。如此,1秒钟就可以的出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价格向量。

如果从学术沿革来看,马云、刘强东、杨元庆等人的言论,不过是把“计算机”换成“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兰格式“电子乌托邦”论的变种。

需要注意的是:1、“经济中的计划因素”和“计划经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2、计划经济的硬伤也不仅仅是计算力,如果没有市场和价格“计委”如何收集信息就是难题;况且经济本就是一个动态过程,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计算力再强大,也无法统计以上。

另外,经济学基本逻辑、也是最基础的规律之一就是“合成谬误”:总体并不等于局部之和。即使局部真如马云所说,可以最大程度上进行“计划”,但这并不等于整体经济也可以被计划,更不等于计划经济可以借尸还魂。

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被前苏联和中国的实践证伪,按照张维迎的话讲,“如果说当年搞计划经济是因为无知,现在再搞计划经济就是无耻了”。

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也是不可取代的。

大数据和AI将会取代哪些环节?哪些人将会失去工作?

如果把企业的决策链展开并拆解:

1、最顶端:拥有最终决定权的人,比如公司董事长/CEO等

决定公司发展战略,如何选择战场,资源如何分配等。

2、次顶端:帮助公司做战略规划,比如波士顿咨询这类公司

提供战略远景规划亿扰动决策层;他们会告诉决策人: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做三年甚至更久远的规划和布局。

3、中端:帮助公司战略规划的执行落定,比如埃森哲、德勤这类公司

如果战略规划被董事长/CEO采纳,就需要考虑落地问题 —— 埃森哲、甚至德勤这类公司就会针对战略规划,来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在既定目标明晰的情况下,可能通过投资/收购/自建的路径来达成。

4、末端1,招募人才,引入供应商

能为公司提供人才,技术,生产资料的相关供应商。

5、末端2,产品完成后,引入营销

产品生成后需要确立市场增长,这就涉及到了营销层面。

6、末端3,营销确立后,如何花钱

钱该怎么花?这时候就需要4A公司了。

还可以拆解得更细,但为了方便说明,暂且就拆成1-6阶段 —— 从最顶端决策落地の1开始,拆解到执行花钱落地の6结束。

从1到6,是“决策”端逐渐过渡到“执行”端的过程 —— 基于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不可能被取代,那么 —— 越靠近6,离钱越近、工作越具象,未来就越有可能被人工智能(高阶)或自动化(低阶)取代;越靠近1,离决策链路越近,越是不容易被取代。

拿以上1-6模型为例,AI的入侵是从广告营销开始的 —— 比如最近三年逐渐爆发的程序化营销,就是大数据和自动化有机结合提升效能的一种存在。从广告库存、广告投放到定价交易,都是由算法来完成,“人与人反复交涉、谈判、各种扯皮和私下交易”的传统投放模式被取代了。再比如阿里这两年推崇的新零售,也是从最下端开始革命 —— 集中体现在无人超市:把终端的销售人员革除,让人和智能端口直接交易。

如果你被摁在执行层的最末端,每天都在做着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被取代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说对远离决策链路的执行末端来说,AI是取代;那么对中端、次顶端的战略规划和方案的设计、执行层来说,AI就是融合 —— 他们需要更多的数据和更强大的运算来支撑方案,但最终的方案是无法交由AI来做的;最顶端的决策也一样。

综上,我们首先要明晰是非曲直:也许经济是可以计划的,但“计划经济”体制是思路一条,不是计算力强大就可以还魂的。其次,企业家精神作为市场核心,无法被蒸汽机、电力、电脑取代,也无法被大数据和AI取代;判断和决定权一定在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只负责辅助增效。最后,一定要远离决策的执行层末端,远离重复而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这些被取代,只是时间问题。

【本文系腾讯财经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近更新
热门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