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本土网,每日更新最新珠海新闻! 收藏本站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广东新闻 >

佛山周边崛起8座科学城:一场不为人知的竞赛

标签:建设 装置 佛山 科学 三龙  日期:2020-03-19 01:10
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以及中山翠亨科学城,中子科学城更名为松山湖科学城,日本筑波科学城的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集成了质子同步加速器PS,拥有超强超短激光装置等一系列大科学装置
  近日,广东省委深改委印发《广州科学城创新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建设工业总产值“万亿”强区,打造活力迸发的科技创新核。

  珠三角各地正在展开一场少人关注、但又异常重要的城市竞赛,主角正是各地的科学城。

  广州科学城、广州南沙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珠海横琴科学城、惠州潼湖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以及中山翠亨科学城、肇庆大旺科学城——至2020年初,珠三角至少已有8个地区或园区以科学城命名。

  珠三角的8座科学城是怎么来的?佛山需要建设属于自己的科学城吗?佛山应该怎么做?

  8座科学城,横跨二十年

  珠江川流不息,见证着这片产业热土的创新进程。

  上述8座科学城中,历史最久的广州科学城奠基于1998年,迄今已经有22年历史,是广州高新区最核心的板块。

  22年间,珠三角制造业突飞猛进。对创新的渴求,驱动各地不断建设创新平台。而科学城的建设高峰,出现在近10年间。

  2011年,肇庆高新区领导听取和审议大旺科学城规划。但大旺科学城中间一度沉寂。去年,肇庆市政府在“关于促进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在园区北部珠外环以南、大旺大道以西地块高标准建设科学城。”

  下一个提出建设科学城的珠三角城市是东莞。2014年,随着中国首台散裂中子源设备开始在东莞安装,东莞提出规划建设中子科学城,实现科技与产业融合、产业与城市融合。期间,随着散裂中子源投用,中子科学城空间规划出炉。去年,中子科学城更名为松山湖科学城,相关建设全面推进,向“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进发。

  紧接着,惠州有了大动作。2016年11月,惠州市政府与思科公司签约共建潼湖科学城,并于次年底动工。潼湖科学城世界级数字化创新产业高地,将助力惠州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此时,深圳正在酝酿属于自己的科学城。2018年4月,深圳决定在光明区集中布局大科学装置群,建设科学城。未来光明科学城将着力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引擎。

  两个月后,毗邻深圳的中山提出建设中山翠亨科学城的构想。同年7月,中山翠亨科学城城市设计向全球公开征集设计方案。规划面积18.27平方公里的翠亨科学城定位为“湾区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型城市新中心”。

  2019年5月,广州传来消息:广州市与中国科学院签署了共建广州南沙科学城协议。双方提出,携手推动广州南沙科学城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要组成部分。

  至此,珠三角至少已有8座建成、或已提上建设日程的科学城。

  同时,进入2019年后,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掀起热潮,珠三角各地的科学城受到了比以往更大的重视,推进节奏明显加速。

  佛山的科学城在哪里?

  8座科学城必将成为珠三角产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那么,科学城的内在模式到底是什么?佛山有没有科学城?

  目前,佛山还没有一座名为“科学城”的平台。与国家高新区等平台不同,“科学城”没有明确概念。但横向看珠三角前述8座科学城,可以总结出科学城的共同点:

  ——以科技创新为主题,强调基础研发;

  ——拥有专门规划,在特定空间内集聚创新资源;

  ——定位为所在城市重要的科创中心,能跨区域辐射。

  这样的“画像”,与佛山市委、市政府2017年起全力打造的一个区域相符——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

  规划面积93平方公里的三龙湾,与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面积相仿。佛山将三龙湾定位为“创新极核”,要求三龙湾始终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

  2019年7月,《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出台。围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该计划提出,加快中新广州知识城、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中子科学城、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等重点创新平台建设。

  在这一重要文件中,三龙湾与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中子科学城并列出现,其定位和地位可见一斑。

  虽然三龙湾未冠以“科学城”之名,但如要在佛山寻找最接近科学城模式和地位的平台,则非三龙湾莫属。

  大科学装置,科学城的分水岭

  尽管珠三角8座科学城有着鲜明的共同点,但也有着巨大差异。这一差异,也决定着三龙湾未来的发展路线。

  要说明这个问题,首先要把目光投向那些全球最成功的科学城。

  比邻东京的日本筑波科学城是全球最早的科学城之一,1968年动工,是日本的科学研究中心。而在国内,上海张江科学城、合肥滨湖科学城则被视为科学城的典范。

  三座成熟、典型的科学城,有什么共同点?一个最易辨别的标识是:这三座科学城均拥有大科学装置。

  大科学装置是指建造技术难度高、规模大,能支撑某科学领域进行长期稳定的科学研究活动,以实现重要科学目标的大型科研设施。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资料显示,日本筑波科学城的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集成了质子同步加速器PS、脉冲散裂中子装置KENS等八个大科学装机群,对提升日本的国际科技竞争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海张江科学城也有大科学装置吗?答案是肯定的。张江科学城总面积约95平方公里,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功能区,也是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集聚地之一,拥有超强超短激光装置等一系列大科学装置。

  合肥滨湖科学城也以大科学装置闻名。2018年,国家大科学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在合肥滨湖科学城动工,建成后将为我国开展聚变堆核心部件研发和建设提供技术基础。

  从中外经验看,大科学装置堪称一座科学城的核心竞争力,将极大提升其原始研发能力,并集聚大量人才和资金。有没有大科学装置,是区分科学城类型的主要标致。

  珠三角的科学城之中,哪些拥有大科学装置?深圳、东莞得天独厚。

  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的建设本身就是依托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而提出的。中国散裂中子源作为“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十二大科学装置之首,是我国迄今为止单项投资规模最大的大科学工程,这项“国之重器”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脉冲型散裂中子源的国家。

  截至2019年12月初,在中国散裂中子源上完成的课题有127个,前来实验的用户云集了英国剑桥大学、香港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

  同时,在中国散裂中子源之后,又一大科学装置南方先进光源也落户松山湖。未来,松山湖科学城至少将拥有两个大科学装置。

  而深圳建设光明科学城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集中布局大科学装置群。根据规划,光明科学城内部的“科学设施集群”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布局具有内核生长功能的稀缺性大科学装置。去年,光明科学城明确将建设材料基因组大科学装置平台等六大科学装置。

  刚刚印发全新行动方案的广州科学城也有计划:到2023年将力争建设1个以上大科学装置。

  目前,珠海、惠州、肇庆、中山的4座科学城,以及佛山三龙湾,均无大科学装置。

  多位专家曾提建议,佛山始终心怀梦想

  优秀的科学城和大科学装置,能够提升一座城市的创新层次。制造业发达的佛山,始终怀有追求大科学装置的梦想。

  过去两年,佛山市委主要领导至少两次邀请著名学者就大科学装置,赴佛山讲课。

  2018年8月,中共佛山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邀请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孙冬柏,围绕大科学装置与产业体系变革作辅导报告。孙冬柏建议,结合佛山生物智能制造、航天航空、先进装备等产业布局,可以考虑建设飞秒激光、高超声速风洞等大科学装置。

  就此,佛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蔡家华表示,佛山要强化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在原创性、颠覆性、前沿性科技创新上的引领力,下大力气培育和引进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大科学装置。

  2019年1月,佛山市委书记鲁毅在中共佛山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上做有关三龙湾的部署时要求,抢抓珠三角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建设重大机遇,大力培育和引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大科学装置、科研院所。

  同年9月,佛山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以“大科学装置建设”为主题的科技创新专题学习会,邀请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季华实验室理事长曹健林作辅导报告。曹健林建议佛山,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机遇,及早谋划筹建大科学装置。

  当时,佛山市市长朱伟在会上就此表示,佛山要组织开展大科学装置建设的可行性、先进性等方面论证,尤其是要与季华实验室联动,形成集聚效应,进一步提升季华实验室应用基础研究能力。

  然而,大科学装置的选址建设,涉及到上级部门、高校院所、区域环境、产业分布等多方面因素,并非佛山一地就能决定。同时,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周期往往非常耗时。中国散裂中子源最初与东莞接触,是在2006年;最终于2018年才宣告建成。

  尽管佛山目前还没有大科学装置,但从此前的历史可以发现,佛山始终对建设大科学装置始终怀有一颗火热的心。特别是对三龙湾、季华实验室能够建设大科学装置寄予厚望。

  竞赛已经开始,产业是最终战场

  没有大科学装置的科学城,就没有前景吗?绝非如此。

  大科学装置是国家级的稀缺资源。绝大多数城市的高新区、科技园区都没有大科学装置,但仍然有不少高新园区向着世界一流园区迈进。

  建设三龙湾、关注大科学装置,佛山的根本目的都是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

  经过数十年发展,佛山制造业走进了面临蜕变的关键阶段,必须从成本更高、难度更高、收获也可能更大的基础研究领域发力。

  佛山对此有清醒、紧迫的认识。在2018年佛山科技创新大会上,朱伟强调,佛山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从源头上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2019年年底,佛山召开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宣布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其中第一个工程就是“强核工程”。

  鲁毅就此介绍,佛山要把科技创新摆在重中之重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没有大科学装置,一样能够从事基础研发、核心技术攻关。围绕季华实验室等重大科研载体,三龙湾正在“强核”的路上不懈努力。这也是科学城的另一种发展模式,对地方经济发展同样意义重大。

  事实上,近年来佛山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至2019年底,全市累计与国内外大院大所在全市合作组建各类科研创新载体达93家。

  在大科学装置到来之前,佛山几乎已在科技创新的其他路径上发挥了一座普通地级市能力的极限。各地科学城的最终赛场,都是产业经济。前不久出台行动方案的广州科学城就提出,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工业总产值“万亿”强区。

  放眼未来,珠三角各个科学城的竞争已经打响。其本质,就是各个城市科技核心力量的竞争。这也将是广东科研实力、产业实力整体提升的重要进程。

  在与珠三角各地科学城的竞赛中,三龙湾将如何突围?这个问题的答案,将深深影响佛山的未来。

  【南方日报记者】赵越

最近更新
热门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