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本土网,每日更新最新珠海新闻! 收藏本站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国内经济 >

迎接新周期,应深耕细作前瞻性科技

标签:中国 全球 技术 经济  日期:2017-09-03 00:12
另一方面,特别是基建和房地产,而且不仅是中国,但这并不等于非要等到上一个阶段结束时才开始下一个发展阶段,市场上已经诞生出一批专注于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的新型企业,以及现在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日前就2017年7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时强调,中长期中国经济有条件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换句话说,这意味着高层对中国经济步入新周期有足够信心。

  中国经济是否即将迎来“新周期”,备受各界热议,不少支持论者认为,基于中国经济数据总体趋好,市场乐观情绪集聚,且今年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取得了超预期的成绩,经济信心呈现逐月提振之势,因此中国经济在不断整固稳中向好的过程中,有可能处于“新周期”的起点上。另一方面,得益于中国在移动数据时代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大量投入与不断探索,中国有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甚至“弯道超车”。

  谨慎论者则认为,尽管中国的经济和产业结构在持续改善,尽管中国正全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但整体而言,由于中国经济仍在筑底,制造业整体尚处于去产能进程中,按照中国既往产能周期来判断,大规模的设备更新换代至少要到明年才会到来。当前仍处于“量变”阶段,驱动经济增长的依然是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基建和房地产。至于由技术革命决定的长周期,则带有更多不确定因素。因此,断言“新周期”已经在敲门,显然为时尚早。

  笔者认为,判断一国是否迎来新的经济周期,主要有三个维度:一是支撑本国经济发展的内生性增长因素是否稳定;二是新的增长动力是否强劲;三是基于技术进步与金融创新的微观主体的市场活力程度。显然,依上述三个维度观察,当前正处于新周期来临之前的微妙时间窗口。而且不仅是中国,包括美国、德国、日本等在内的主要发达经济体都面临寻找经济增长新动力的急迫任务,因为金融危机爆发10年来全球经济发展的演化路径显示:信贷投放不能支撑经济信心,美欧私人部门在金融危机之后加速去杠杆化的效应,某种程度上被政府为避免需求过度萎缩却不断加杠杆的负效应所抵消;任何巨型经济体,都必须逐步告别债务推动型的增长模式,避免陷入信贷扩张支撑经济信心的怪圈。微观主体创新禀赋的广泛激活是对冲金融危机风险的重要依靠。换句话说,基于新技术驱动的产业革命才是引领全球经济有效增长的坚实基础。

  作为体型庞大的全球经济体之一,中国要完成市场基本出清,估计至少还需要一两年时间。但这并不等于非要等到上一个阶段结束时才开始下一个发展阶段。因为全球科技发展正发生不完全以政府规划为静态指标参照的变化,我国在推进经济转型过程中,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市场上已经诞生出一批专注于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的新型企业,以及现在看起来小微但紧密对接技术与市场变化趋势的创新性企业,正在改变中国经济与技术版图。

  以往,提到信息技术、互联网和高端制造业,世人很容易想到这是美欧和日本的领地,如今,尽管美国依然在某种程度上控制着全球互联网,尽管西方世界整体上依然处于技术领先,但随着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研发投入大国,中国这些年来对前沿技术的研发投入如今正步入收获期:中国领跑全球的科技企业主体中,既有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民营巨头,更有中车、中航工业、国家电网等超级央企,还有比亚迪、大疆、华大基因、研祥智能等一批未来航母型企业。最近几年,中国在量子通信、高温铁基超导、载人航天、深海探测、智能电网、核电站以及其他一系列超级工程建设中取得重大突破,相关前沿技术积累与复杂管理能力整合,大多出自数十家有着强烈国家使命的超级企业。如今,西方已经承认,中国正崛起成为量子通信及相关新兴技术领域的领导者。

  而新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除了需要大当量的资金投入之外,适宜于创新的生态环境是极为重要的支撑条件,包括行政管理部门高效的主动服务意识、科技企业孵化器、企业研发平台、创投机构和创新服务机构以及无时不在的风险防范意识。随着下一代互联网来临,在创业创新环境方面,深圳和杭州已经集聚了相当的优势,有望发育成为世界级的信息技术与知识要素集聚中心,上海则将成为高端产业的价值链管理中心,以京津冀为核心的环渤海湾地区将成为汇聚金融要素、研发资源、前沿科技和先进制造的系统集成中心。

  人均GDP已超过8000美元的中国,正处于整体消费“井喷”同时个性化消费呈多元化、立体化发展的关键时期。预计在市场庞大发展潜力的带动下,以未来科技与投资的诸多风口,例如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 )、增强现实(AR )、金融科技与区块链、3D打印技术和合成生物学等,将给中国企业提供极为广阔的空间,中国可能成为这些关键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当然,正如谷歌、苹果、阿里和华为均非政府规划的产物一样,各级各地政府所关注的,应该是如何做好幕后工作,营造更适宜的创新生态环境。

最近更新
热门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