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本土网,每日更新最新珠海新闻! 收藏本站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国内经济 >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今贯通 为我们带来哪些红利

标签:建设 珠海 大桥 工程 粤港  日期:2017-07-13 01:10
粤港澳大湾区打开发展新空间,目前取得上百项自主知识产权,第二,增加了来自中国的,中国与,而港珠澳大桥标准有望成为整个联盟的建设标准,这意味着他公司的产品将迎来更大市场空间

   港珠澳大桥。新华网发 唐耿澈摄

  三十年前,跨海驱车疾驰,还是珠江口两岸人民的梦想;三十年后,梦想照进现实,天堑从此变通途。

  今天,港珠澳大桥控制性工程海底沉管隧道贯通。这意味着全长55公里、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实现全线贯通。

  这是一项震惊世界的超级工程——迎着疾风险浪,上万名建设者奋战8年,在数百平方公里的壮阔海底,打通了世界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

  这是一项面向未来的开放工程。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世界级跨海交通工程,粤港澳大湾区打开发展新空间。

一桥飞架三地,粤港澳大湾区迈入大桥时代。今后,香港与珠海、澳门之间4个小时陆路车程将缩短为30分钟。

  桥梁专家谭国顺认为,港珠澳大桥在建设管理、工程技术、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填补了诸多“中国空白”乃至“世界空白”,形成了一系列“中国标准”。

   连日来,记者深入港珠澳大桥建设的第一线,解码大桥崛起背后的创新力量。

  ■突破挑战

  开启技术创新的“发动机”

   “2003年至2009年,6年论证、84项专题研究,让大桥从设想走向了实操。”远眺港珠澳大桥,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办副主任柴瑞回忆起8年前第一斗沙从海中铲起的场景,仍然有些感慨。

   “大型工程建设往往是技术创新的发动机。”在柴瑞看来,港珠澳大桥的技术创新如同金字塔,从打牢基础到金字塔尖,层层堆叠,形成了系统的创新成果。

   “第一层次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的重点项目,目前取得上百项自主知识产权,发表两百余篇论文,出版近20本专著,带动20个基地和生产线的建设。”柴瑞说,第二、三层次是业主委托组织和承包人自行组织的创新,总计超过1000项。

  他表示,纵观所有创新成果,港珠澳大桥突破性成果有三个:一是推动长大桥梁建设在工业化技术进步上走了一大步;二是沉管隧道形成了设计施工成套技术;三是建立了中国外海通道的成套技术标准。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林鸣介绍,单是岛隧工程就完成了一百多项试验研究,创造了500多项技术专利,形成六个方面的创新成果,沉管安装工程更是创下了全球最长、最大跨径、最大埋深和最大体量等四项第一。

  孟凡超是施工图01标设计负责人,为了应对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面临的建设管理、工程技术、环境保护和海上安全等四大挑战,他在国内桥梁建设史上,首次系统提出“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的理念,并贯穿桥、岛、隧建设的全过程。

  这个理念的背后,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精密制造项目:桥墩、桥面、钢箱梁、沉管等大型构件在工厂的流水线上成型,再整体运输到伶仃洋海面,一片片、一件件组合拼装,像“搭积木”一样把大桥组装起来,从而使建设效率大大提高。

  “直到2009年,大部分桥梁的建设还是靠人工作业。而港珠澳大桥‘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理念和模式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现状,让中国桥梁建设的工业化水平大步迈进。”柴瑞说。

  ■攻坚克难

  海上搭起“60个埃菲尔铁塔”

  超长的跨海距离、超深的海水深度、超级台风、洋流冲击和海浪冲刷等,一系列世界性的难题摆在建设者的面前。“创新是被逼出来的。”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副总经理刘晓东说。

  桥梁工程CB03标段常务副经理张连江还记得,大桥首跨钢箱梁在深海区成功架设的场景:巨大的钢箱梁被吊起,经持续3个多小时的调整后,才平稳落在墩台上,精度偏差在5毫米以内。

  “如果换成钢混结构,重量将超过3万吨,世界最大的浮吊也无法吊起,还会改变水域的生态环境。”张连江说,“而大桥的钢箱梁是在工厂制作,再到海上安装,解决了这一难题。”

  更大的挑战来自整体吊装的“海豚”钢塔。105米高、3100吨重的钢塔吊装,要经历180度翻身、起吊、空中竖转、横移就位、栓装等一系列充满挑战的技术动作,难度可想而知。

  桥梁工程CB04标项目支部书记罗锦鸿告诉记者,台风肆虐的海上,为了抢夺安全作业的气象窗口,他们时常面临几天几夜的连轴运转。“在世界建桥史上,类似的大型钢塔整体吊装尚属首次。”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表示,作为国内首个在桥梁上部结构中大规模使用钢箱梁的外海桥梁工程,港珠澳大桥的用钢量相当于10个鸟巢(国家体育场),可修建60个埃菲尔铁塔。

   沉管隧道的安装,背后更是一场创新的攻坚战:

   ——伶仃洋深处的牛头岛,数千名工人用不到1年的时间在荒岛建起世界最大的现代化沉管预制工厂;

   ——花费半年时间,工程团队制造出世界上精度最高的自动化模板,集成开发了钢筋流水线生产、大型全液压模板、混凝土控裂、管节顶推等成套技术;

   ——重达6000吨的国内首个“三明治沉管结构”接头,用世界的最大单臂全旋回起重船吊装入水,与两侧沉管的对接精度达到毫米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我国沉管隧道基础薄弱,通过港珠澳大桥项目的技术攻坚,我们建立起了设计、施工的成套技术,填补了国内外深埋沉管隧道建设的多项空白,部分技术有望在世界同领域中树立里程碑。”刘晓东说。

  ■走向世界

  世界交通“工具箱”有了中国标准

  港珠澳大桥的混凝土工厂,会配置一个制冰机,在拌制混凝土时,向里面加冰以实现降温,使大桥所用混凝土浇筑温度控制在28℃以内,满足耐久性指标的要求。“我们与港澳合作首创了混凝土认证制度,港珠澳大桥的每一立方混凝土,每一粒砂石都能溯源,都有标准。”港珠澳大桥管理局行政总监韦东庆说。

在港珠澳大桥这个创新“试验场”上,中国桥梁建设者们创造了许多创新,也形成了众多技术标准,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国梳理出一套不断完善的《港珠澳大桥专用技术标准体系》,这将为以后的跨海集群工程建设确立起世界认可的中国标准。”苏权科说。这套标准体系,涵盖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钢桥面铺装施工、跨境隧—岛—桥集群工程综合节能减排技术、沉管隧道结构抗灾等多个领域,为港珠澳大桥120年的使用寿命提供支撑。

如今,港珠澳大桥形成的部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已作为“中国标准”逐步走向国际,被其他国家认可和采纳。

“港珠澳大桥建设中使用的无线声呐深水测控系统,对防地震具有很好的效果,今后这一系统在国际深水施工领域都具有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常驻港珠澳大桥施工一线的日本三清公司技术专家冲山桢雄说。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焊接合龙。

  沉管的“半刚性”结构同样走在世界前列——大桥沉管隧道最大埋深40多米,这样的埋深在世界上前所未有,传统的刚性或柔性结构都无法满足这个埋深要求。在经历了200多个备受煎熬的日子后,“半刚性”的结构终于在大桥建设中付诸实践,“这让沉管之间像关节一样能活动,又不至于幅度太大,解决深埋沉管的结构问题。”林鸣回忆。

从此,在世界沉管结构的工具箱中,除了已有的“刚性”“柔性”外,增加了来自中国的“半刚性”新成员。

  最终接头吊装试验在进行中。全媒体记者王荣摄

“中国工程师们将这个方法提上了另一个台阶,实现了真正的创新!”世界顶级隧道专家、荷兰隧道工程咨询公司TEC执行总裁汉斯·德维特说。就在上个月,世界交运大会发起成立“一带一路”交通联盟倡议,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成立了世界交通联盟,港珠澳大桥的系列标准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许多‘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建立起桥梁建设的标准,而港珠澳大桥标准有望成为整个联盟的建设标准,推动中国桥梁建设进一步走向世界。”柴瑞说。

这项超级工程,令国际专家为之惊叹。曾参与过厄勒海峡、博斯普鲁斯以及釜山海底隧道施工的日本技术顾问花田幸生说:“港珠澳大桥的很多技术创新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值得称赞!”

“大桥时代”将临

珠西城市掀起“对接热”

随着“大桥时代”即将到来,围绕“如何用好大桥”,珠海、中山、江门等珠江西岸城市纷纷布局,尤其是在交通建设上力量很大,对接港澳辐射的战略意图明显,或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看点之一。

  枢纽先行

  珠海谋划建设大桥经济区

“盼望这一天很久了!”得知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工程贯通的消息,在珠海横琴创业的香港青年马颂新满脸兴奋,大桥将让珠江东西两岸联系更为便捷紧密,这意味着他公司的产品将迎来更大市场空间。

  未来大桥通车后,珠海将成为唯一与港澳陆桥相连的城市,将从根本上改变珠海的产业、交通和城市发展格局,为珠海带来全新的战略发展机遇。

  而作为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横琴自贸片区已成为珠海与港澳合作的重大平台。为了吸引更多的港澳资源,横琴制定了“港人港税、澳人澳税”的优惠政策,不断完善通关政策、创新创业环境,有力促进了三地的合作。截至今年3月底,在横琴注册的港澳企业累计达1360家,其中澳资企业793家,港资企业567家。港澳企业成为横琴发展的重要力量。

  面向未来,珠海提出,以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为契机,完善辐射区域的大通道建设,成为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加强与港珠澳大桥的路网对接,以大桥延长线高效串联城市快线、城际轨道以及机场、港口、口岸等关键节点,提升集疏运能力。

  城市功能的对接也在加快。按照计划,珠海将全面拉开城市框架,向南对接港澳促进横琴、保税区、洪湾片区一体化发展,建设大桥经济区和城市中央商务区。据了解,目前珠海正在加快推进港珠澳物流合作园的建设,届时其将成为对接港珠澳大桥的重要载体。

  助建湾区

  创新要素将在湾区内部便捷流动

不仅珠海在积极谋篇布局,中山、江门等珠江西岸城市也结合自身优势,对接港珠澳大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

  中山提出,将充分发挥自身沟通珠江口东西岸的枢纽作用,向东主动对接珠江口东岸城市。同时,扎实推进二环工程、对接深中通道工程、南北干线通道工程、对接港珠澳大桥工程等四大工程,构建市域快速路网框架。

6月底,江门大道南(东)线(三江至南门大桥段)工程正式开工启动建设,建成后将方便江门辖区道路对接港珠澳大桥。不仅如此,江门还将与港澳合作,主动承接珠三角核心区优质大项目,推动“珠中江阳”新型都市圈建设,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在珠江口,全线贯通的港珠澳大桥,与正在加快建设的深中通道、虎门二桥,同在一水之上、南北呼应,撑起粤港澳大湾区的新格局,将打通三地互联互通的“任督二脉”。

  数据显示,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GDP总量高达1.36万亿美元,超过了美国旧金山湾区,出口贸易额约是东京湾区的3倍以上。

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粤港澳三地将完善创新合作机制,共同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横琴早已不仅是投资地,而是自己的家。”澳门企业家邱玉珍在珠海横琴创业已经第五个年头了。作为第一批入境横琴的澳门单牌车车主,她期待港珠澳大桥早日通车。

沿着港珠澳大桥,沿着粤港澳的各大对接通道,创新要素快速流动起来。

  七年前,张云飞从香港科技大学毕业后,在珠海创立了云洲智能,研发“无人船”。“现在,这里成为我们走向世界的新起点。”张云飞说。

  前不久,老牌港资企业珠海联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发售代表全球胰岛素最高水平的新药“甘精胰岛素”。“我们终于打破了国外巨头垄断!”联邦制药生物研究所所长曹春来说。

   在这里,粤港澳互联互通的故事不断续写。

   “港珠澳大桥搭建起粤港澳的融通之桥,接下来,我们要搭建起‘制度之桥’,探索和创新粤港澳合作新机制。”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研究员罗仁坚说。

  澳门企业家刘艺良说,香港辐射能力巨大,澳门又是中国内地对接葡语系国家的重要平台,港珠澳大桥让大湾区形成完整闭环,将给内部的城市带来很多商机。

  省社科院产业研究所所长向晓梅表示,港珠澳大桥未来通车后,将为珠江西岸城市带来全球先进的技术和资本,对接全球创新资源,提高大湾区的整体创新能力。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曹文炼表示,大桥将大大加速地区人才、物资、资金、信息的流动,以交通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互为“支撑点”,有利于拓展大珠三角的经济腹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战略性增长极。

  ■链接

  港珠澳大桥

  大事记

   ◎2009年12月15日

   港珠澳大桥开工仪式在珠海举行。

   ◎2011年9月11日

   岛隧工程西人工岛最后一个钢圆筒振沉成功,西人工岛顺利成岛。

   ◎2011年12月14日

   港珠澳大桥香港段工程正式动工。

   ◎2012年7月

   主体工程钢结构制造和桥梁土建工程开工。

   ◎2012年7月31日

   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项目正式开工。

   ◎2013年12月2日

   港珠澳大桥首片组合梁成功架设。

   ◎2015年2月10日

   桥梁工程CB05标最后一片组合梁顺利吊装,率先全部拉通。

   ◎2015年4月20日

   桥梁工程CB05标九洲航道桥207号墩上塔柱整体吊装成功,5月11日竖转提升到位,九洲航道桥扬起“双帆”。

   ◎2015年5月3日

   青州航道桥首个索塔结形撑吊装完成,具有景观标志的“中国结”屹立伶仃洋上。

   ◎2015年9月6日

   主体工程220座墩台全线完工。

   ◎2016年6月2日

   江海直达船航道桥第三座海豚塔成功吊装,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7座桥塔施工全部完工。

   ◎2016年6月29日

   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成功合龙。

   ◎2016年9月27日

   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正式贯通。

   ◎2017年4月10日

   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全线贯通。

   ◎2017年5月2日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成功安装。

   ◎2017年5月25日

   隧道最终接头焊接工序完成。

   全媒体记者 梁涵 林郁鸿 王轲

摄影:全媒体记者 王荣 关铭荣

   统筹 沈文金 郑佳欣 黄颖川

最近更新
热门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