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本土网,每日更新最新珠海新闻! 收藏本站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国内经济 >

蔬菜行业:西藏嘉黎县蔬菜丰收 当天就能上餐桌

标签:合作 农业 种植 蔬菜 大棚  日期:2019-01-10 23:44
也找到了嘉黎县的优势和资源,该项目作为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蔬菜所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和嘉黎县蔬菜技能培训中心,湟中希志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希志介绍,据介绍,青海省本地种
西藏嘉黎县:蔬菜丰收

一栋栋排列整齐的日光温室大棚,沉甸甸的茄子挂满枝头,油绿的小青菜红艳的辣椒……如果不是胸闷气喘的高原反应,很难想象这是在海拔4500米的西藏。

“我们这个园区可是种植示范基地呢,这都是农业援藏的功劳,内地先进的蔬菜种植技术在这里都有!”那曲地区嘉黎县居民次仁顿珠难掩心中的喜悦。正值丰收时节,一摞摞的土豆、茄子、青菜将直接运往嘉黎县城区,端上城区居民的餐桌。

位于那曲地区东南部的嘉黎县,属藏北高原与藏东高山峡谷结合地带的高原山区,是温州对口支援单位。1995年至今,温州市已派出8批干部支援嘉黎县。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23年来,温州援藏干部带去的发展理念,在当地落地开花,

次仁顿珠说的园区,就是温州市对口支援嘉黎县的首个农业合作项目。在这之前,县里的蔬菜需要从800公里以外的拉萨运过来,运输成本、人力成本可想而知。

在援藏干部叶建华频繁的下乡踩点和不断沟通中,摸清了嘉黎县的痛点和难点,也找到了嘉黎县的优势和资源,一个农业合作项目逐渐成形。除了计划内的援藏资金,叶建华不忘自我加压,四处“化缘”,在全市率先建立了温州市对口支援农业合作机制,通过嘉黎项目立项,温州出资建设,科研技术支撑的农业合作模式,成功签订了温州市委农办(市农业局)与嘉黎县人民政府帮扶合作协议。

2018年10月,一个占地总面积5亩,项目投资195.6万元(审定价193.6万元),6幢西藏嘉黎县大棚蔬菜(水果)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在嘉黎县阿扎镇落地。可供蔬菜10种以上,年生产蔬菜6.33万公斤,年收入18.99万元,可带动扶贫7户贫困户,每户增收2967元,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69119元。帮助了嘉黎县阿扎镇脱贫就业26人、大学生实践6人。

该项目作为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蔬菜所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和嘉黎县蔬菜技能培训中心,起到了输血—造血—输血的功能,做到内(收益资金)外(补助资金)资金整合,成为西藏扶贫典型案例,为对口支援的2.0版起到一定的推动。

青海湟中县:蔬菜当天就能上餐桌

冬日的青海,寒气袭人,平整的田地变得坚硬并失去色彩。近日,记者前往青海湟中县多巴镇玉拉村,坐落有序绵延数公里的温室大棚内,一抹抹绿色透过大棚的薄膜,点缀在冬日荒凉的土地上。

位于玉拉村的青海鲁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湟中菜篮子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的一个种植基地,目前,公司下属的种植合作社每年倒茬轮种葡萄、南瓜、辣椒、油茄、西红柿、黄瓜等15种蔬菜水果。“现在天气冷,种植的只有芹菜和有机花菜,等到1月底天气暖和点了就可以架葡萄秧,等过完年又可以种西红柿、黄瓜、辣子和小南瓜这些作物,基本上一年闲不下来。”湟中希志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希志介绍。

虽然室外皑皑白雪阵阵寒风,但进入蔬菜大棚,温热湿润的空气让人感觉到了夏天。多年的大棚种植经验让李希志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敏感,“植物也跟人一样,你进大棚要是感觉不舒服,里面的植物也会感觉不舒服,时间长了往大棚里一站就能感觉到哪里不对。天气太冷太热,空气太干或者太湿,人就不精神,植物也一样,生长不好,果实就会品相不好。”李希志说,温室大棚的好处就是温度、日照、湿度、二氧化碳浓度都能控制。

据介绍,大棚内种植的芹菜和有机花菜,都是在去年十月中旬种的,从栽苗、浇水、施肥,直到年底作物成熟可以采摘,70多天的时间看似不长,但中间的工作绝不简单。“去年气温骤降,有的菜受了冻,花球长散了,品相不太好,虽然吃起来口感一样,但市场上卖不出去。”李希志说,作物生长期间要干的活儿很多,防病虫害、防冻害,甚至每天大棚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都要经常监测,稍不注意就会发生损失。

虽然有风险,但得益于青海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气温适宜、早晚温差大、日照充足的条件下,青海省本地种植的蔬菜与传统蔬菜种植大省也不乏竞争力。“2017年我们引进种植绿皮小南瓜,口感品相都不错,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李希志表示,像南瓜、黄瓜、葡萄这样的作物,早晚温差和日照水平都是影响其口感的重要因素,温差大,日照足,葡萄糖分充足,品相也好。2019年伊始,李希志准备赶春节前种30个棚的葡萄,预计7月份就能上市。

当日15时30分,正在记者采访时,湟中县多巴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的工作人员来到合作社,随机抽检大棚内的芹菜和花菜。工作人员介绍,像这样的抽检每周至少一次,除了了解当地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情况,最重要的还是将样品带回检测是否有农药残留或超标。“现在大家都知道滥用农药的危害,我们也鼓励合作社和农户更多地利用物理方式防治病虫害发生,利用土地覆膜和粘虫板这样的生物防治技术,做到农作物更加安全无公害。”

流转土地210亩、建设103个大棚,按每个大棚年产10吨计算,李希志的合作社每年能产1000吨左右的蔬菜水果,全部销往省城各大市场。“一般我们早上采摘,中午运到西宁,下午就能送到市场,当晚市民就能吃到新鲜的蔬菜。”李希志介绍,目前,合作社已和省城的多个超市签约直供,并向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发货,当日采摘当日销往省城的市场和蔬菜直营店等。

像希志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这样供应冬季蔬菜的种植基地,在湟中县多巴、拦隆口等地还有不少。据湟中县农牧和扶贫开发科技局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湟中县加快发展“两川一线”蔬菜产业带,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11.95万亩,蔬菜、马铃薯、油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农作物种植比例保持在75%以上。目前,湟中县已有2个万亩蔬菜生产基地,千亩基地达到11个,并创建蔬菜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区1.32万亩,辐射面积6万亩。

农业行业发展机遇大,如何驱动行业内在发展动力?

专家免费咨询答疑
最近更新
热门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