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本土网,每日更新最新珠海新闻! 收藏本站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国内经济 >

家电行业变阵:企业多元化转型的赌注行得通吗?

标签:中国 转型 问题 家电 东芝  日期:2017-06-09 01:30
现在接力棒传到了中国,第二次,转型危局东芝一直在转型,印尼的彩电工厂和洗衣机工厂,包括韩国的消费电子产业,包括技术,日本家电企业必须转型向第二跑道和第三跑道,如果资金流匹配

家电的研发三十年代看欧美,七十年代之后看日韩,现在接力棒传到了中国。日韩家电在中国市场节节败退的同时,中国家电的第一军团也已经崛起。不过在转型过程中,日系企业面临的是生死问题,国内家电巨头面临的则是持续发展问题。

东芝的形象,随着不断出现的负面消息,离原来那个日本家电巨头越来越偏离。首当其冲是财务问题,东芝继2月14日延迟一个月发布财报后,第二次“放鸽子”。

3月14日据路透社报道,日本东芝公司正寻求将正式的第三季度财报的截止时间再度向后推迟,原因是该公司同审计人员在东芝旗下美国西屋(Westinghouse)核电业务相关问题上存在分歧。

不断转型的东芝不但没能实现荣光重现,反而在上演一场场“断臂求生”。

对此,资深家电观察人士刘步尘认为,东芝的转型逻辑是对的,只是转型的业绩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过去的包袱太沉重,转型是主动却也是无奈之举。

转型危局

东芝一直在转型。一开始是从原有的彩电、空调、冰箱等家电业务,直接跨入高门槛的工业领域,特别是在2006年进入了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利润高、风险高的核电领域。

第二次重整式的转型则在2015年至2016年。两年内,东芝经历了财务丑闻和大规模裁员,白电业务、医疗设备部门、印尼的彩电工厂和洗衣机工厂、图像传感器业务等相继被出售。

这种调整和转型一定程度上也帮助东芝在2016年第一季度和年中实现扭亏为盈。

但核电业务亏损再次拖垮了刚有复苏迹象的东芝。为了补核电业务的“大窟窿”,其机械业务、瑞士智能电表制造商兰吉尔的股份以及高利润的闪存片业务也因拟出售或抵押将不保。

虽然第三季度财报再度推迟,但根据其此前预测,截至2017年3月的2016财年,全年将出现3900亿日元亏损,连续三年亏损,债务将超出资本1500亿日元。

“东芝是日本消费电子的一个缩影,包括韩国的消费电子产业,都面临大溃败。”家电产业观察人士洪仕斌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指出,很难说哪个因素单独造成了东芝和日本家电今日的衰败局面。从整个产业背景看,包括用人成本、用工环境、中国品牌的竞争压力和需求量等综合因素共同造成了品牌的没落。

在走衰过程中也伴随着力挽狂澜的尝试。松下、索尼、日立和东芝都在“去家电化”转型中将一部分精力放在了新能源等非关联产业业务上。

松下电器自2013年实施B2B战略转型以来,产品和服务已涵盖安防、新能源、冷链、交通等众多领域,并在电化住宅设备、环境方案、AVC网络和汽车电子四大领域加速推进发展。

松下还在2016年与特斯拉结盟,在美国建设大规模锂离子电池工厂。

但与东芝相比,松下显得幸运些。这种转型在业绩上已经有所表现,松下集团2月发布的2016年三季度财报显示,第三财季在不考虑汇率负面影响的前提下,即使排除收购制冷设备巨头哈斯曼的影响,由于车载电池事业等的增长,也达成了增收。

刘步尘认为,日本家电企业的转型是主动但也是无奈之举。他们意识到和中韩家电企业竞争优势越来越不明显,包括技术、产品成本和操作市场的灵活性等都没有太多优势,所以只能“去家电化”,三洋甚至几乎出售掉了所有资产。

洪仕斌表示,日本家电企业必须转型向第二跑道和第三跑道,如果在已经没落的消费电子产品中寻找高端化等突破,并未解决根本问题。“虽然转型也会遇到困难,如果资金流匹配不了,进入第二跑道和第三跑道之后,可能‘死’得更快。但如果还在消费电子,那就是‘等死’。”

第一军团变阵

正如洪仕斌所说,家电的研发三十年代看欧美,七十年代之后看日韩,现在接力棒传到了中国。

日韩家电在中国市场节节败退的同时,中国家电的第一军团也已经崛起。

与日本家电企业一样,被称为三大巨头的美的、海尔和格力近两年也在发力转型。但中国家电目前的转型之路和日本家电企业不太一样。

“日本家电转型是生死的问题,是扭亏转盈的问题。中国家电企业转型面临的是如何持续发展的问题。”刘步尘表示。

<12>
最近更新
热门排行
推荐阅读